普京的最后一张底牌,并非车臣部队,而是一个让车臣都忌惮的民族

写作艰辛,作者每日辛勤撰稿以养家。望观众理解,文中设5秒广告解锁,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引言】

俄乌冲突后,车臣领导人小卡德罗夫誓师助俄。这个140万人口的地区,派出数万精兵赴乌,迅速攻占乌东大片区域,战争初期战功显著。

此后,战场不见车臣部队,小卡德罗夫被戏称“卡禄山”。这表明,车臣对普京的效忠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

因此,许多人认为,普京的最终依仗并非车臣部队,而是一个令车臣都感到畏惧的民族。

【一、车臣不是底牌,而是俄罗斯的百年难题】

俄乌战争初期,车臣率先行动,坚决支持普京与俄罗斯,展现出无惧后果、全力助战的姿态。

但认为车臣是俄罗斯可依赖的力量,乃至视其为普京的底牌,则大谬不然。

近些年,俄罗斯境内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多由车臣分裂分子与境外极端人士共同策划实施。

2002年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大剧院恐袭致128人死亡,2004年别斯兰一中人质事件335人被害,2010年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现场惨烈,令人震惊。

尽管这些恐袭是车臣极端分裂分子对俄报复,但自1859年车臣并入俄罗斯以来,内部许多人始终未与俄罗斯同心。

车臣对俄罗斯的反抗历史悠久,根深蒂固。

19世纪中叶前,车臣非俄罗斯领土,而是俄国扩张至高加索的牺牲品之一。

审视地图即明,地处高加索交汇处的车臣,势必成为嗜好侵略的沙俄所轻易征服的目标。

1801年,沙俄占领格鲁吉亚,随后在1812年,又将阿塞拜疆的12个汗国并入其版图。

车臣地处该地核心,1859年才并入沙俄。其人口仅数十万,却在对抗俄国侵略时表现出骁勇与坚决,经过惨烈抵抗,证明了其不屈精神。

即便最终被并入沙俄版图,车臣人的反抗斗争仍持续了五年。

沙俄为降低入侵障碍,对车臣实施“自治”管理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地方自治减少抵抗,确保沙俄的势力能顺利渗透并控制该地区。

车臣自治导致其在民族矛盾未解时难以融入俄罗斯,反抗情绪深埋并持续酝酿,等待爆发的时机。

苏联时期,车臣虽表面顺从,但对苏联多项政策深感不满,尤其是土地征收与抄没农民财产之举,引发其强烈反感。

二战末期,斯大林以“南部车臣与纳粹合作”为由,把整个车臣民族流放至中亚,致使约14万车臣人在流放过程中不幸丧生。

赫鲁晓夫执政后,为车臣人平反并准许其回乡,但这一事件始终是车臣人心中难以消除的创伤。

苏联解体后,车臣急于与俄罗斯脱离关系。1994年和1998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普京分别对车臣发起两次反分裂战争。

2000年,普京执政时,俄罗斯掌控了车臣大部分地区。但车臣仍有小规模反抗,恐怖袭击成为他们对抗俄罗斯的最激烈手段。

车臣问题是俄罗斯数百年来一直面临的难题,如同安插在俄边境的暴雷,持续构成挑战。

【二、“卡禄山”爱的是普京,俄罗斯忌惮的是整个车臣】

谈及卡德罗夫小,普京的崇拜者,其父老卡德罗夫同样不可忽视。

车臣与俄罗斯关系从两次战争时的紧张对立,到如今逐渐缓和,离不开老卡德罗夫的斡旋。他的努力促进了双方关系的改善。

车臣人主要信奉伊斯兰原始教义,与伊朗同属逊尼派,宗教领袖老卡德罗夫在车臣民众及军人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老卡德罗夫初在车臣战争时支持对俄作战,但目睹战争使众多车臣平民流离失所、无辜丧生后,思想转变,转而反对战争,倡导与俄罗斯和解。

车臣军事高层多极端好战,阻碍和解。老卡德罗夫逐渐倾向俄罗斯,成为亲俄派,并在普京结束第二次车臣战争后,担任车臣自治政府领导。

老卡德罗夫获普京赏识,全家与普京建立深厚友情。然而,其举动引起了车臣分裂分子的极度仇恨。

2005年,老卡德罗夫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遭遇分裂分子袭击,不幸身亡,系被炸死。

老卡德罗夫逝世后,普京指示小卡德罗夫接管车臣政权,小卡德罗夫据此继承了领导地位。

普京随后对车臣提供多方面扶持,包括战后恢复、难民安置、基建改善、医疗健康、教育文化及经济就业等援助。

小卡德罗夫受父亲影响对普京有好感,更因普京的魄力和处世风格而折服,成为其坚定支持者。

然而,卡德罗夫家族仅代表车臣部分势力,普京亦不能全权代表俄罗斯整体。

卡德罗夫支持普京,不等同于他支持整个俄罗斯,更不代表车臣地区对俄罗斯有臣服之意。

普京离任后,小卡德罗夫对俄罗斯的态度尚不明朗,服从或对抗皆是未知。这成为中国网民戏称其为“卡禄山”的关键因素。

此外,若小卡德罗夫失去权势,车臣对俄罗斯的态度或将急剧转变,出现根本性变化。

即便小卡德罗夫与普京共同执政,小卡德罗夫仍更重视车臣共和国的利益。

俄乌战争后期,车臣持观望态度,这表明车臣与俄罗斯并非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两者关系并非不可分割。

【三、俄罗斯的“马刀”哥萨克,能做底牌却难成王牌】

赫鲁晓夫为平反流放的车臣人,给予补偿,决定将纳德捷列奇诺地区划归车臣所有。

该地区的原居民中,有很大比例源自俄罗斯的另一少数族群,即哥萨克族。

该行动虽受哥萨克人激烈反对,却未引发暴力冲突,逐渐地,哥萨克人接受了这一事实。

哥萨克人虽同样骁勇善战,但与车臣相比,他们对俄罗斯的态度截然不同。

一项调查显示,当前约有700万人自认为属于俄罗斯哥萨克群体。

此信息表明,俄罗斯境内的哥萨克人高度认同自己的俄罗斯身份。

另一方面,哥萨克实为15、16世纪不堪沙俄残暴统治的农奴与城市贫民,在偏远异乡自发组成的人群共同体,而非一个民族。

哥萨克群体坚守文化传统,以勇猛作战和精湛骑术著称于世。

哥萨克骑兵在18、19世纪沙俄领土扩张中贡献显著,并被用于镇压人民革命。

沙俄与中国边境冲突中,哥萨克骑兵作为俄国先头部队,表现突出,值得。这些冲突凸显了哥萨克骑兵在俄国军事行动中的重要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英勇冲锋,屡次击退入侵者,有效遏制了其嚣张气焰。

哥萨克人是俄国领土扩张的推动者,侵略成果的守护者,同时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中苏俄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哥萨克以其勇猛善战著称,同时对俄罗斯展现出无条件的忠诚。

俄乌战争中,乌克兰猛烈反扑,一支哥萨克独立旅顽强抵抗。战斗中,旅长尚杜拉·爱德华英勇牺牲,展现了坚定决心。

因此,现代战争中,哥萨克人仍展现出惊人战斗力,并坚决捍卫俄罗斯领土,誓死不渝。

哥萨克人善战,可作为俄罗斯军事的终极后盾,但能否成为作战的王牌则存疑。

骑兵于现代战争已淘汰,哥萨克骑兵擅长远程突击,但转入现代部队后的战斗力如何,尚存疑问,值得深入探讨。

王有财于2015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发表研究,探讨俄罗斯车臣问题的根源。

[2]许可人探讨了车臣问题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挑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2),指出该问题涉及170-171页所述的多方面因素与困境。

张晓玲在《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第35卷第8期中分析俄国历史上哥萨克所扮演的四种角色,文章发表于138-141页。



Powered by AG老哥俱乐部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